2014-03 2014-04
2014-01 2014-02
2013-11 2013-12
2013-09 2013-10
2013-07 2013-08
2013-05 2013-06
2013-03 2013-04
2013-01 2013-02
2012-11 2012-12
2012-09 2012-10
2012-07 2012-08
2012-05 2012-06
2012-03 2012-04
2012-02 2012-01
2011-12 2011-11
2011-10 2011-09
2011-07 2011-08
2011-05 2011-06
2011-03 2011-04
2010-09
2010-07 2010-08
2010-05 2010-06
2010-03 2010-04
2010-01 2010-02
2014年第4期
打造传媒转型的人力资源引擎
本刊特约评论员
今天,所有的传统媒体正处于历史上最剧烈的变革阶段,舍本逐末的疯狂转型,仍然难以扼制传统采编模式和经营市场的全面衰退,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系统性风险正在形成。
下饵的游戏
翟铮璇
有特色 有立场 才有影响力 《北京日报》编委会
杭州文广集团:坚持新闻立台 打造杭州好新闻
余新平
地市党报集团:坚持“五个统一”,以“亮剑精神”打造主流媒体影响力 陈 东
创新,擎起纸媒发展空间 彭 京 黄浦江
把握三个“新” 有效引导舆论 张春校
用“服务链”引导报纸转型 唐亚强
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看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
胡园园
《口述雷锋真相》面世前后 肖春飞 战嘉琦
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采访报道 高善罡
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
报业地产的优势来自哪里? 本刊记者 陈国权
“伤不起”的报业地产 陈国权
转型中报业地产的价值 陈国权
新技术如何改变新闻:
两会视角下报道变迁的五个趋向 本刊记者 张 垒
深度化、模块化、事件化、问题化:两会报道趋势观察
本刊记者 张 垒
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涉恐事件和媒体报道 本刊记者
新华社两会“我报道”探索政治新闻报道新路径
刘 滢
两会报道大数据运用的趋势与类型 贺俊浩 林 沛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 李晓鹏
转型期:对人才的态度考验专业与冷静 周智琛
传媒转型发展中的人才价值定位 蔡 伟
新闻劳动的困境与突破 白红义
光影之间的情怀 何 平
“刘博士调查室”:新创深度栏目如何出新 邬晶晶
大数据下手机报的内容运营策略 肖 飞
黄金周微博办报走出报网融合新模式 廖 磊
受众时代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李果夫 李美楠
从美国报业新特点看转型路径选择与误区规避
刘晓博
医疗危机事件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崔 静
拓展高度与深度:《海南日报》2013年的两次改版 胡续发
自媒体时代,做好突发气象新闻报道的几个着力点
逯海涛
从新生事物中挖掘新闻价值的辩证考量 徐行翔
为何聚焦万亿经济体城市 武卫红
文化人物报道:心头一动 眼前一亮 掩卷一思
顾 玮
“第二头版”助力党报新闻板块“接地气” 苏超光
传统纸媒:以创新表述增强话语权 邱曙东
案件报道:让“旧闻”巧变“新闻” 宋亮亮
聚焦老镇 留住乡愁 周 媛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 刘晓溪
史诗般的改革故事 李肇星
都市“另类情感”的采编对策 梁俊明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三农”好新闻选题 陈辉映
忘却自我 抓住感动 吴 敏
快速捕捉、研究外媒版面
新趋向的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郭建良
影画:新闻摄影再创作的创新点 范 列
数字传播下平面媒体的公益路径 陈仲侨 毛雷君
文化营销:纸媒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初探 潘伟胜
《大连晚报》:以活动提升纸媒投放价值 林 芝
全媒体时代《华盛顿邮报》的国会新闻报道技巧 江 鸿
《纽约时报》有关“本土恐怖分子”报道分析 万 婧
国外环境新闻记者的生存之痛 郭 舒 王积龙
三地党报携手两会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马 波 魏 彧 李 川 刘冬梅
地市党报“走转改”的淮安实践 黄育举
地方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伦理反思 王荣科
“上乘的宣传”初探 张元城
地市党报内容突围的四条路径 张志敏
勇于面对,变被动为主动 张长虎
一得录 信息集萃
说长道短 封面链接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0 编辑部:010-63073233 互动平台:24687113@sina.com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