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 2008-08
2008-05 2008-06
2008-03 2008-04
2008-01 2008-02
2007-11 2007-12
2007-09 2007-10
2007-07 2007-08
2008年第8期
共同绘就奥运报道的精彩篇章
本刊评论员
百年圆梦,大幕将启。此时此刻,2008北京奥运会并会议本身的报道已是最后冲刺、临战前夜。而当全国各地大部分读者拿到本刊时,一场全球竞技的新闻大战已然开始展现媒体人的报道精彩与别样职业辉煌。
请用孩子的眼光
——《汽车里的学校》
万智炯
泛黄的背景色总会让人有一丝惆怅。斑驳的漆皮,耷拉的布帘,还有缺了角的黑板,从细节刻画上分明告诉读者,摄影师没有淡化甚或回避这种困顿的环境。
有效引导才能有力引导 王 晖
认识引导意义 提高引导能力 郑保卫
奥运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 朱国圣 李勇华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认识与实践 吴国清
负面新闻的正面引导与正向效果 巫 莹
在紧急应对中彰显专业价值 王海啸
奥运报道的原则与思路 李勇华 何 晏
解密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运作模式及备战
徐祖根
混合区: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采访 张 纯
奥运报道怎样体现和谐理念 黄志坚
看国内媒体的“前奥运”报道战略 支庭荣
地方都市报奥运报道模式创新 刘 袭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韩 松
漫忆军报三十年 孙晓青
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 杨兴锋
“纪念”报道如何突破、创新 王田良
成就报道的高度和思想性怎样体现 杜涌涛
形成独特报道框架、思路与操作方法 刘炳路
新角色下的备战 王丽莉
每天都自问: 是否准备好了 杨 婷
做足“功课”迎战“考场” 郭利君
地方非注册记者的报道视角 谭云东
准备在于细节 王 芳
首赴震中:让世界看见汶川 徐壮志
在感动中写稿 李 斌
震区历险:记录与见证 冀惠彦
电波的力量 滕 勇
让“生命的电波”从震中传出 王 亮
我与我的空降兵兄弟 谭 洁
在震区经历情感考验 朱红军
突发事件中的快速抉择 唐 林 熊远树
第一时间的选择考验职业精神 王 卉
原生态呈现 戏剧化叙事 李 欣
中国广播事业三十年改革历程 王 丽
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实践与探索 谢 馨
“乡村穿行”:城市党报三农报道的探索 鲁兰洲
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 郑 强
环境报道如何突破局限 田哲轶
环保报道:突出宣传教育 提高大众参与 武雪梅
未成年人报道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江林新
打造特色新闻评论 周 俭
“三个时间段”应对同质化 盖宣忠
民情、民意、民力的咏叹 徐兆荣
渡江战役期间的新华社“首席记者” 成 一
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行为变化趋势 彭 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运行特征 高红玲 张中全
一名手机短信编辑的工作感悟 金 滔
我这样拍股市图片 陈 康
影像的角色与力量 王建华
强化冲击力的有效方法 吕淑梅
亚洲免费报热潮 郭翠玲
免费报纸冲击下的香港报业 彭伟步
报业:融入城市文化产业链条 阚星光 路福民
报纸提价带来的几个未解之题 高宪春
英国第四频道新媒体品牌运营策略 高山冰
美国报业经营的模式创新 周欣枫
大灾面前副刊怎样发挥作用 梁二平
新农村报道的空间与方法 沈 郢
地市报发展的三条道路 张 垒
策划与创新 让党报出彩 李冠明 李宏章
民生新闻走出误区四原则 廖述毅
走进生活 王绪年
事件新闻采写的三个突破 张 赵代君
让策划执行到位 俞春江
培养思想型记者的路径 丛滋臣
一得录
记者就是记者 杨培忠
为什么还“炒作状元” 周云龙
计生报道多点“人情味” 童钟鸣
说长道短 封面链接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0 编辑部:010-63073233 互动平台:24687113@sina.com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