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
2008-03 2008-04
2008-01 2008-02
2007-11 2007-12
2007-09 2007-10
2007-07 2007-08
2007-05 2007-06
2007-03 2007-04
2008年第5期
统筹两个大局 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本刊评论员
世界的奥运,不灭的火炬。“奥运是一座桥,让大家相互沟通,而不是一堵墙,让大家相互仇恨”; 祝福、期盼、热情、参与、奉献……随着“祥云”的传递,世界在关注、聚焦中国。
死水
——评《白色的河流》
2008年4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男子从漂满白色泡沫的亚穆纳河上捞起椰子。新德里是亚穆纳河重要的污染源,该市排入亚穆纳河的污水量占沿岸主要城市向该河排污总量的79%。印度政府已花费重金治理污染,着力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但收效甚微。
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刘 江
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党报责任 谢 汶
“三贴近”的本质是贴近民心 赖谦进
创新是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郝克远
对美国媒体客观性的再认识 熊 燕
正在到来的周刊时代 万智炯
复杂“三联”的“简单主义” 万智炯
新闻周刊的“新闻”诉求 万智炯
新兴“人物”的新兴之旅 万智炯
生态文明科学内涵及报道重点 李瑞农
水资源报道的生态观 汪永晨
生态文明与环境能源报道扩容 刘世昕
用镜头记录生态的启示 李文举
地方媒体生态报道与决策互动 马 骏 穆
《泰晤士报》如何让生态报道“活”起来 郭 平
时刻准备着 吴
用一生同奥运约会 杜 锐
传承与接力 李宝石
实战演练:网络报道如何准备 郭 健
准备,是集体的协同作战 于国鹏
在实践中感悟“精神”与“理念” 伊志刚
把“阅读”培养成为一种爱好 南振中
促进全球信息一体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鲁 炜
博客实名制的扬州实践 朱广盛
“视听报纸”的市场机遇 郜书锴
美国新媒体“四巨头”之战 王积龙
改革开放30年报道的视角选择 陈 丽
改进时政报道之标题表达 夏 俊
激活版面潜在的元素 忻志伟 周 骥
把农民最紧迫的事情作为报道切入点 朱 东
“冷线”抓出“热”新闻 陈穗华
怎样用好“读者自制”新闻 刘 征
媒体在执法报道中的平衡意识 王生田 于 杰
价格报道的“深度”魅力 张 垒
穿透中西信息交流的隔墙 马建国
科学发展,新闻界需从自身做起 张 垒
一个平民典型是怎样走向全国的 刘守良
一个主题报道的新闻案例 朱 建
巴黎和会时期的《大公报》新闻漫画 陈彤旭
品味两会摄影创新之作 王 凯
文字记者如何用好相机 翟铮璇
民生新闻摄影的误区与规避 董 石
报刊发行整合与公司化运作 郑 力
报纸发行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吴 彬 蓝晓毅
地市党报:探索全媒体复合之路 刘 刚
地市报广告经营危机与应对策略 路福民
路透中文网奥运报道解析 张 宸
欧洲新媒体产业发展和规制变化 柯 妍 唐晓芬
民生新闻“破茧”之策 郑越华
行业报要“行业”还是甩“行业” 杨培忠 昝江波
做好群众工作的三个方面 林艺群
与城市共同成长 尹晓晖
舆论监督应具备的四种“视线” 郑金铸
体验式报道的三个着力点 潘文泉 吴建勋
一得录 采访中,你哭过吗 申尊敬
让孩子自己说话 赵 丹
“搅局”与“添乱” 郝斌生
说长道短 封面链接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3 总编信箱 cjlxh@xinhuanet.com 编辑部:010-63073233 互动平台:24687113@sina.com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