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 2007-08
2007-05 2007-06
2007-03 2007-04
2007-01 2007-02
2006-12 2006-11
2007年第08期
不可磨灭的力量
本刊评论员
什么样的报道能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闻记者总是在追逐新闻,但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报道有长久的影响力和价值。历史地看,能够长留在人们心底的报道,一定是准确地叙述事实,勾勒出一个个历史瞬间从而体现出新闻与历史同在,并传神地传递出一个时代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的。这样的报道,体现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具有内在而长久的激励力量。
最后的香格里拉 ——评《北极游泳》
2007年7月15日,英国探险家刘易斯?戈登?皮尤只着泳裤、泳帽和护目镜跃入北极的海水中。当天,他用18分50秒在北极地区零下1.8摄氏度的水中游了1公里,刷新了他本人创造的人类长距离游泳最冷水温世界纪录。(觉果 摄)
用主题宣传点燃党报报道亮点 江作苏 王 溥
为了“舰旗”更鲜红 王义堂
数字化时代:决胜在内容 尹明华
探索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场” 陈 曦 宋广玉
办“主流大报”的路有多远 文 璐 张 垒
都市报: 话题变迁背后的历史与现实 张 垒 文 璐
有关都市报的问题与判断 张 垒 文 璐
怎样把握与拓展气候变化报道 刘 军
坚持报道的国家利益原则 本刊记者
节能并非时尚的冤家 董 时 何 磊
增加气候变化报道的“厚度” 徐 琦
专业媒体怎样开掘报道资源 陈泉涌 李 艳
气候变化报道的三个着力点 冯永锋
日本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的民生视角 陈 锐
在美国报纸体验多媒体报道 楼 夷
做一名全能型滚动新闻记者需要什么 史 勇
要成为多媒体采访的设计者 易保山
优秀的多媒体记者怎样“炼”成 李雁津
立体化报道充分挖掘运用新闻资源 阎月巧
团队协作:多媒体报道关键词 陈廷雯
“非领导权力”的“服众能力” 南振中
努力拓展 “中国式民主” 的新闻报道题材 吴锦才
Brightcove, 融合媒介的新亮点 王积龙
电子杂志:逐渐成形的新媒体 邬晶晶
视频新闻拓展报网互动空间 刘绩辉
受众移动化到媒体移动化 潘 力
主流价值观倡导中的媒体责任和力量 高顺青
迈入“观点竞争”的扎实一步 徐兆荣
从对袁隆平两次集中报道看典型报道创新 张文波
都市报经济报道如何从“大财经”入手 张卉卉
误入歧途的新闻策划 王向愈
策划创新的“解码”三策 范启麟
人民解放军称号是怎样出现的? 成 一
有一种激情无法替代 杜献洲
首先是军人,然后是记者 丁海明
直面险情 程士华 郜 征
和CCTV-5主持人张斌谈奥运报道 钟 新
非注册记者如何备战奥运报道 王佐臣
摄影记者尽快转型才有出路 傅拥军
体育摄影还能怎么拍? 任 悦
报业市场区域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郭全中
平面媒体的经营创新 刘 冰
如何管理报纸发行站的财务 邵 洁
从外来者看竞争 姚志明
美联社的新媒体战略 陈 怡
《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 郑 敏
BBC面向新时期的新闻规范 赵 明
挖掘自身优势中提升地市党报的改革 王庆洲 陈 封
唐山: 新闻推动城市转型 王小胜
破解舆论监督难题 提升党报影响力 谭邦君
新农村报道视角的三个转变 李维庆 王 慧
“困难群体”报道误区 汪成明
以专版激活“和谐视点” 续建伟
一得录 体育报道的“规律” 刘泱育
早产新闻析 王保国
假新闻的出炉不是偶然 曾革楠
说长道短 封面链接 信息速递 观点摘编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3 总编信箱 cjlxh@xinhuanet.com 编辑部:010-63073233 互动平台:24687113@sina.com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