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NN海地地震报道看信息传递与价值重构
□雷蔚真
胡雅婷
作为临近海地的美国,在地缘上、政治上等多方面和海地联系密切,因此美国媒体对这次突发灾难的报道格外关注。
CNN在海湾战争、“9.11”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一直是美国媒体的代表,拥有较高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通过对CNN海地地震的报道分析,可以从个性归纳共性,窥见美国乃至世界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模式。
初期灾情报道: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
—I
report和
Google
earth辅助报道总体信息
Thelwall和Stuart
将大规模突发性灾害事件中人们的信息需求分为三类:总体信息需求,个人信息需求和运用信息需求。突发事件发生时灾区道路、通讯受阻,信息不明朗,
受众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出现“信息饥渴”现象。因而,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受众十分需要有关事件的总体信息,而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无疑是总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海地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在得知地震消息后,CNN按照惯例在第一时间投入报道。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即“元信息”)
能重构民众对于媒介的依赖。简单地说,
地震发生后电视“播”是第一步。不仅是CNN及时报道,以中国CCTV为例,在海地地震后,央视也在第一时间播出相关新闻,派驻记者赴前方采访。
这一时段的信息表现出突发性特点,信息量大且庞杂,需要媒体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信息及时并准确传递出去?除了直播、滚动新闻、派记者亲赴现场采访等常规手段外,大众媒体也在整合不同手段和资源,辅助传播总体信息。以CNN为例,
就采用两大手段辅助报道I
report
和Google
earth
。
在灾难报道中,由于灾难造成的破坏,媒体获取现场画面和采访往往十分困难,但由于需要及时传递信息,受众参与报道成为弥补信息缺失的一种有效办法。CNN的I
report版块于2006年8月1日推出,由公民提供新闻的线索、画面甚至报道。
而此次海地地震中,I
report
版块也发挥重大作用。CNN
特别制作“Haiti
through
your
eyes”栏目,播出地震幸存者记录的有关地震的珍贵视频资料。并且呼吁各地公民,为CNN的报道提供资料,参与I
report的版块。除了海地当地的报道外,在“I
reporters
focus
on
Haiti”的节目中,伦敦一名“I
reporter”,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也记录了即将奔赴海地的救援医生的状况。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汶川地震期间我国的新闻报道。在地震初期缺乏画面信息,不少手机拍摄的地震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可以说,资源共享,尤其是公民参与能够弥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不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传递信息。I
report
的新闻虽然画面粗糙,制作不够专业水准,但是真实的现场感弥补了地震初期信息的不足,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震初期,除了及时传递信息外,受众同样需要准确、直观的信息。而CNN对于Google
earth的运用,一则弥补了画面的不足,二则准确、直观的提供地理信息。
在新闻中使用Google
earth,
CNN
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中,CNN就使用Google
earth。而这一次海地地震报道中,Google
earth的运用生动、准确展示了海地的地理位置,首都太子港的状况,震源的区域,海地与美国,特别是佛罗里达州的距离关系。可以说在重大灾难报道中,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的辅助报道,提升信息含量,提高信息准确性。
中期救援报道:情感、价值的渗透
——美国国家形象的渗入
在地震刚发生时,地震的有关信息是受众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地震信息被受众知晓,救援工作展开,救援信息成为最核心信息,受到最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