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味人生留一段印痕
—《都市快报》讣告新闻演变三阶段
□
王晨郁
西方报纸,知名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等,都有专门的讣告新闻版面,有专门的编辑和记者,也有著名的讣告撰稿人,更多的城市报和社区报里,讣告新闻也是一块重要内容。
在国内,已有不少报纸开出类似讣告新闻的版面和栏目,但也多处于探索阶段。讣告新闻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社会大众观念的变化,而媒体在讣告新闻报道方面的努力,也是促进这一变化的力量之一。
2003年底,《都市快报》开出“生命关怀”栏目,开始了在讣告新闻报道上的探索,六年过去,栏目名称、报道形式、主体内容都有变化和调整,简单作个梳理,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数据整理阶段
2003年12月15日,“生命关怀”新闻栏目第一次和读者见面,“开栏语”点明了当时的报道宗旨:通过对每周走到生命终点者的情况分析,或许能给生者起个警示提醒作用。
当时的操作方法是,记者每周到杭州市殡仪馆,统计一周的死亡数据,在此基础上,作出整理和分析。
以2004年1月5日的“生命关怀”为例,760字的报道,分三个部分—
1.
一周死亡火化人数:220例。这一部分又有简单统计,220例中,因病死亡90例,因病死亡中,包括癌症39例,脑溢血10例,心脏病8例,高血压4例,白血病3例等。
2.
关键词:百岁老人·外地人意外死亡。这一部分,报告了杭州两位百岁老人辞世情况,以及意外死亡19例中,外地人比例增加到13例,占比近70%的情况。
3.
一周死亡之特例:烧死。这一部分报道了一个案例:因为家庭纠纷,爷爷放火,误烧死年仅八岁的孙女。
一直到2005年2月,这一年多,“生命关怀”都以这种较为简略的报道形态出现。
分析与现场并重阶段
2005年2月28日开始,为丰富报道内容,“生命关怀”新增两个板块—
亲友追思寄情留言板:为读者免费提供寄托哀思的平台,发表他们写的追思文字。
一周追悼现场版:记者每周到杭州市殡仪馆,现场采访逝者的告别会。
这两个加上原来“一周死亡数字版”,三个板块组合的“生命关怀”栏目模式,持续到2006年9月5日。
这期间,报道有两个特点——
1.
坚持现场采访,有感染力的细节增多。
比如,2006年2月27日报道《300人齐唱一曲送别昆曲妈妈》。92岁的浙江昆剧团第一代当家花旦张娴,2月20日举办告别会,亲友、弟子来了300多人。
仪式最后,全场300多人合唱一曲《长刀大弓》,这是中国戏曲史上有内容有剧情搬上舞台的第一首曲目,也是张娴的经典教学曲目: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看江山在望中……
2.
有关死因分析加入采访和背景材料,更加详细。
比如,2006年5月29日报道《搬迁新居的老人死亡率有增高趋势
上周一位老伯在家摔了一跤再没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