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全面呈现,往往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 确定报道重点
□ 刘 敏
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全面呈现,往往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以及采写灾难性新闻时选取的报道侧重方向。
6月20日重庆各区县普降暴雨,奉节县黄井水库漫堤,4人失踪6人受伤1人遇难,面对这一灾难突发事件,《重庆晨报》快速反应,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并在当天成功采集回新闻。
反应速度与合理运用新闻耳
面对突发性新闻的反应速度更多时候检验着一家媒体运行机制是否完善。而在此次报道中,《重庆晨报》快速反应,打了一场漂亮仗,第一时间抢回《天降暴雨
奉节黄井水库漫堤
4人失踪6人受伤1人遇难》这单新闻。
奉节黄井水库凌晨2点多涨水漫堤,4人被水冲走,到现在仍无下落!6月21日清晨7时许,有市民打进本报966966热线告知这一线索。
接到线索后,热线人员立即报告主要负责热线新闻报道的都市新闻部主任熊远树,由于事发地奉节线离主城有500多公里,熊主任一边指派中心记者通过报料人核实此事,一边联系距该地最近的通讯员。5分钟后,两条线反馈回来的信息都证实灾难确有发生,很快两名记者出发赶往现场。
由于从主城到奉节县黄井水库事发现场距离有500多公里,其中很长一段路是崎岖的盘山路,预计赶到现场已经是当天晚上21点左右,为保证新闻的及时新鲜,稿件必须当天传回,面对紧迫的截稿时间,采写十分紧迫。根据领导指挥,在赶往事发现场采访途中,我们根据线人提供的亲历者电话,先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进行大概了解和掌握,做好采访前准备。并通过联系当地宣传部门,从官方证实并核实失踪人员数目,以及当地政府所做工作。
灾难背后的故事往往更动人
正如所料,赶到当地已是当天晚上21点过,在前往水库的一路上,随处可见被水淹毁的庄稼,由于道路封锁,当我们沿着泥泞的乡村公路步行到黄井水库时,已近22点,采访时间只剩1个小时。此时,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起到效果,采访起来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通过电话联系,在凌晨亲眼目睹水库漫堤的水库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都再次赶到现场,回忆讲述了整个事发经过。
因之前已电话了解到水库出现漫堤后,当地20多位村民为保证更多人的安全,冒死趟水帮助水库工作人员开闸。而根据本报应对灾难事件报道时,除了关心灾难本身,还应关注灾难背后的人性事故的报道方向,在整篇稿件中,20位村民的义举成为一个重要报道主题。而这一主题也让此次灾难新闻更加出彩,展现了更多的人性光辉一面,从而让整篇稿件起到了灾难发生时引导人们积极应对的作用。
做好采前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天降暴雨 奉节黄井水库漫堤 4人失踪6人受伤1人遇难》是一则典型的突发事件性新闻,也是都市新闻部记者经常采写的一种新闻形式。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疫情等突发事件往往是在短时间甚至是瞬间之内发生,并且不具有可预知性,如何报道好突发事件新闻呢?这就要求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奉节黄井水库漫堤这则突发灾难性报道中,由于赶往现场的路途遥远,所以途中便通过电话联系当地村民、当地政府部门,对整个事件发生与救援进展进行大致了解,赶往现场后,采访就更有侧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了采访时间,给稿件写作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时间。
此外,民众对灾难突发性事件也无心理准备。所以在此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提前做好了解事件真相,确定报道方向等工作,发挥正面积极引导舆论作用,从而避免突发灾难性事件给民众及社会带来更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