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慈善报道应有的态度和理念
□
卢小波
“慈善”二字是这几年新闻媒体的热词。关于爱心、关于慷慨,新闻报道可谓汗牛充栋。可是,一些媒体在报道慈善时,恰恰忽略了自身的慈善精神。
怜悯,一种需要放弃的报道态度
一些慈善报道千篇一律的煽情,慢慢让读者麻木了。更糟的是受助对象对新闻炒作的感受,在大部分情况下被忽视了。
应该说,没有人喜欢成为被怜悯的对象。慈善需要怜悯需要慷慨,但怜悯与慷慨绝不是慈善的全部。感激涕零的模式化形象让一些受助对象,特别让更年轻、文化更高的受助对象很不好受。比如,在每年高考后的传统助学项目中,前来领取资助的基本上是家长,他们大都说,孩子不好意思来。
正是感受到受助的寒门学子对平等与尊严的渴望,《厦门晚报》与厦门慈善总会策划组织了一个“岗位助学”项目。这个项目改变了以往单向“施舍”的慈善模式。企业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劳动强度不大的岗位,让贫困高考生在就学前的两个月内打工挣钱,既补贴学费,又锻炼能力。打工满两个月的学子所挣报酬超过1500元,最高的达3500元,加上市慈善总会的助学补助,使孩子们的学费问题基本解决。
在这种助学形式里,企业不是“施与者”,贫困高考生也不是被动的“受与者”。考虑到这一点,虽然“岗位助学”是公益性活动,主办单位仍然要求参加助学项目的学生接受面试,这也体现对企业的尊重。一位企业负责人后来说,他们对于这些学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照。但事实上这种“不给予更多关照”的态度包含着理智、恰当的爱护。“不是我们不愿意给予,而是想如同对普通员工一样对待他们。不让他们觉得受到特别照顾,有利于他们成长。”当然,企业也感受到学生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
摆脱了受怜悯的阴影,这个项目受到了贫困孩子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受助方的工资虽然也含有慈善成分,但却让孩子们很有成就感自豪感。
如今这个项目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项目运作也已常态化,但回顾思考类似报道里慈善精神实质的理解与运用,对媒体来说仍然十分必要。
平等,不能只从报道技术角度出发
慈善报道的对象,常常是处于两个极端的群体。富与穷、强与弱的天然不平衡,更考验着媒体对慈善精神的把握。那么以平等与尊严为出发点的“岗位助学”
报道,应该能使慈善精神天然地平衡吧?总结整个报道的推进过程,让人惊奇的是,居高临下的惯性思维有时还是那么顽固地流露出来。
“岗位助学”的开办的头一年,有不少已上岗的孩子干了没几天就走了,我们称之为“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