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当春”发生的“好雨”
—评《出了矿井
开着咱的车回家》
□
卢 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到《出了矿井
开着咱的车回家》这篇通讯的第一时间,我就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篇通讯就像杜甫诗句那样,拿捏准了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雨”(即人物),一个是“时节”(即时机)。
“雨”就是矿工。这一工种一度成为最脏、最累、最危险工作的代名词,有的地方矿工还因当地资源匮乏生活陷入困境;他们的生活水平能真切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矿产等资源的需求,矿工对经济发展可谓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最能反映出百姓是否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
“时节”就是党的十七大召开。这是一个总结的机会:党的政策方针得不得人心?百姓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走的是不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十七大把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作为会议主题。另外,这还是一个能引起世界瞩目的时机:关注十七大就是关注中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生态、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雨”的故事一年四季都在发生,有关矿工的新闻报道平时也很多,可一旦在适当的“时节”发生,那就会成为一场贵如油的“好雨”。《出了矿井
开着咱的车回家》文章一开始,就通过对“矿工开车急切回家看十七大的电视直播”的客观描写,十分巧妙地把当代矿工的幸福生活同党的惠民政策结合在一起,适时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渴求。
作为这篇通讯的一条明线,“矿工买车”就是这场及时雨。除正面描写外,文章还分别从“横”和“纵”两个方向来进行衬托。“纵向”,就是把当代矿工和父辈矿工相比较,“父母听说我要买车,说什么也不相信”,衬托出当代矿工的生活水平的确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横向”,就是把矿工和饭店老板相比较,“现在谁还敢小看煤矿工人,他们比我这个开饭店的老板生活得还好”,越发衬托出矿工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作为这篇通讯的一条暗线,“收入提高”就是背后的“春风”。让矿工们敢于追求高品质生活,意气风发地买车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的收入提高了,并且还有继续提高的预期。文章采用了“欲显先隐”的手法,先是通过矿工的嘴说出工资涨了一截,可“具体是多少,嘿嘿,还得保密”,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再通过煤矿领导的口说出矿工平均收入达到了3.8万元,并且“今年还会有大幅提高”,道出了催化这场“好雨”的背后,正是这绵绵不绝动力强劲的“春风”。
《出了矿井 开着咱的车回家》 事情不大,文章不长,可在一个宏大背景的衬托下, 凸显出非凡的意义。 它显示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每个普通中国人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它体现百姓在各种惠民政策中得到实惠, 我们党正在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它还昭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难怪有评论认为,这则新闻对当时正在召开的十七大来说,真是“一个很令人振奋的献礼”。(作者单位: 《新华每日电讯》)
附:
今年7月,同煤集团大唐塔山煤矿公司100多名矿工同时买了私家车
出了矿井 开着咱的车回家
受益于收入稳定、政策优惠、现在又有上百名矿工想买车
“快赶回家去看十七大的电视直播。”10
月
15
日上午9时,大同煤矿集团大唐塔山煤矿公司矿工生活楼前,刚刚换班升井的综采队矿工任有武淋浴后,驾着价值
11
万余元的丰田花冠小轿车一溜烟开出厂区,直奔
26
公里之外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