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报道的民生情怀
□
李继学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财政与民生高度相关,在改善民生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这些实践为财政新闻宣传提供了丰富素材,近两年还提出
“民生财政”
的概念。
民生财政报道的误区
关于民生财政的报道,尽管力度很大,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财政支出比例论高下
有媒体大量报道各级财政支出的多少比例用于民生,把“民生支出”比例的扩大当作一项政绩工程,把民生当作一种时尚标签到处贴。比如,在报道某省2/3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改善社会民生时称,这标志着“全省财政已实现向‘民生财政’的实质转变”。这些说法反映出不少地方对“民生财政”的认识是机械的、数字化的。
我国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目前财政资金也就是公共领域支出都与百姓生活相关,只是关联度高低不同。比如,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直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等,间接与百姓生活有关。因此,对民生支出没有一个客观界定标准,衡量民生财政的成绩不应以财政支出比例论高下,关键看是否真正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让百姓满意。
财政包揽一切
有的新闻评论在强调一些社会事业如教育、医疗、“零就业”贫困家庭救助的公益性时,常希望财政以大包大揽方式把一些民生问题“包”起来。是不是所有民生问题都需要财政投入?不是。财政有责任,但不等于包办,在民生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上,政府需要考虑的关键是怎样“四两拨千斤”,调动市场因素,从而效率更高地提供更多民生公共产品。
使用夸大和绝对化的语言
如某省出台“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制度,对全省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给予每人5000元政府资助,用《贫困新生无忧进校门》这一标题,话说得就太满。这一制度只解决困难大学新生入学的路费和基本生活费,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光标题,很多报道中也大量使用夸大和绝对化语言,常常把将来时的政策最终目标,说成现在进行时或完成时的结果。
有的报道“列菜单”,堆数字,缺少提炼,空洞的叙述和说教多,生动的描述和鲜活的细节少,变成文件或材料的翻版。有的几乎就是预算报告或工作总结的缩写,枯燥乏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民生财政报道的丰富性和延伸性,如何提高报道水平,还要进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