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职能 晚报风格
—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运作实践
□
侯小明 洪启辉
地市党报要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并重新占据区域媒体的主导位置,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三峡都市报》打破常规,致力于党报职能与市场风格、纸质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力求探索地市党报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办报理念 适应形势新变化
2003年中央进行报刊治理整顿,重庆不再允许区县办报,有50多年历史的党报《万州日报》撤销合到子报《三峡都市报》,并划转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刚成立的三峡传媒集团所属两报(《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一刊(《西部观察》)只剩一报。同时,由于行政体制调整,《三峡都市报》的新闻、广告、读者资源从一个地市变成了一个区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对其仅限于业务指导,仍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新《三峡都市报》究竟办成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再复制一份有50多年历史的《万州日报》不可能,《三峡都市报》丰富的市场资源也不能丢。2004年,总编辑周世举将定位由“三峡流域第一张市民生活报”调整为“党报职能、晚报风格、流域特色、市场运作”,明确提出
“打造三峡流域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办报理念。
通俗地讲,是党报的宗旨、原则、地位不变,在办报方向、题材选择和舆论导向等方面仍着力体现党报价值取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只是其内容要通过读者更乐于接受的都市报这个载体和渠道经营和传播。
创新报道内容 把握阅读新趋势
2004年,《三峡都市报》围绕“时政、有用、本土、分众”八字实施改扩版。改扩版抓住丰富的地方政治资源优势,创办了4个版的“新万州”,加重时事、政策、法规方面的报道,以及对社会与个人影响的解读。在版面设置上使时政报道每天保持在10个版左右,充分体现了“新党报”的架构。
为了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开设了“都市时评”版,有本报立场,网民观点,通过参与式办报、互动式传播提高舆论引导力。创新、改造品牌版面“市民广场”版,强化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合作,在他们与社区居民间搭建相互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强化帮办、服务功能,构建和谐传媒、责任传媒。改进社会新闻,增设“社区新闻”版。开辟“三峡故事”版,反映对普通人的尊重和理解,展示社会生活的阳光、友爱、向上,突出人文关怀,这也是“新党报”的客观要求。2007年又开设“投资理财”版,引导百姓正确、理性创富。
报道内容和版面架构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分众化、社区化、专业化的传播规律,达到了党报权威性与都市报可读性的有机结合,生动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与充分反映民情民意的有机结合,扩大读者覆盖面,提升了影响力。
创新合作模式 开拓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媒体跨区域、跨媒体合作已经广泛出现。媒体合作,是推进地市党报整合资源,实现地方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