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集团资源 践行共享模式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运作“奥运特刊”的启示
□
章新民
2008年,中国大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就浙江而言,5月初落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5月底奥运圣火传递到浙江。浙报集团以采访资源共享为机制创新,从“跨海大桥”报道为起点,经过“四川大地震”和“圣火传递”的完善成熟,到“奥运会”的成功运用,践行了“采访资源共享”新模式。
共享的观念
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以及一些庆祝、文化、社会大型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报业集团内各媒体的采访资源难以实现共享。集团下属的各家媒体存在一定的内部竞争。各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你有你的招数我有我的本领,尤其碰上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采访,各家媒体都有庞大的报道计划,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为自己的影响力和广告源扩张。在以报业集团为竞争单元的今天,这种内部竞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内耗行为。
五月初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开通在即。浙报集团以集团层面决策,将三家主要媒体《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和《今日早报》的采访力量统一调配,提出了“前方统一采访,后道各自编取”共享模式。由于记者统一调配,采访面更广、点更多、思路更宽,从而使“跨海大桥”的报道成为从落成、开通、使用到设计理念、现代化程度、影响力等众多内容组成的大拼盘、全景式系列报道。
在四川大地震和奥运圣火浙江传递报道活动中,集团将“跨海大桥”报道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加以纠正完善,“采访资源共享”模式基本形成。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策划时,集团只需将各家报纸派出的人马进驻模式的各岗位,形成共享资源。
共享的网络平台
采访资源共享模式是建筑在网络技术之上的。一个称为“内网共享稿”的平台,支持了共享模式的运作。
“内网共享稿”平台是浙报集团信息技术部门自主研发的“稿件共享系统”。进入这个平台可以看到,
5月在“跨海大桥”报道时初创,经过“圣火传递”和“抗震救灾”得到完善,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系统实现了前方记者大量稿件与图片的实时发送、接收、归类展示与共享,集团所属全部16报3刊1网站可以在第一时间浏览、下载以及使用相关文章图片。
“稿件共享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特点,妥善解决内外网信息交互的安全问题,支持图片、文字以及音视频文件的统一管理,与新闻采编系统保持无缝衔接,成功构建了采访现场、集团本部以及分属九地县市报的稿件共享体系。“稿件共享系统”具有方便的浏览、编辑、下载、检索、分类以及用稿情况统计等功能,实现了本报记者发稿、通讯员发稿与新华社稿件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
共享采访资源
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皮划艇决赛,浙江日报集团三家报纸的记者都扑向雅典的奥运会皮划艇中心,因为浙江选手孟关良将向金牌发起冲击。最终孟关良不负众望夺得中国奥运史上首块皮划艇金牌。三家报纸都以“特派记者”的署名刊发了从不同角度采写的稿子。
但是,这一天中国军团拿了四枚金牌:除孟关良外还有周苏红参战的中国女排、胡佳的男子10米跳台和罗微的女子67公斤级跆拳道。一般来说,一名记者一天至多只能扑两个夺金点。也就是说,那一天浙报集团赴雅典的持证记者由于没能集团作战只能报两个现场夺金点。如果是集团作战,兵分两路甚至三路就都有可能了。
北京奥运会浙报集团派出14名记者(《浙江日报》4名记者,《钱江晚报》5名,《今日早报》5
名),作为一个采访团体。由集团指派一人坐镇指挥,负责与后方沟通,调派14名记者的采访去向、写作要求。浙报集团奥运采访团18天时间共发回近600张照片、1000多篇稿子计62万字,避免了同一个采访点三家报纸重复劳动。资源共享后有了更宽泛的时间思考:一可以策划写作主题;二在写作体裁上更多样化,消息、言论、特写、通讯、博客形式多样;三是采访对象的面更广,奥运冠军、官员、教练、志愿者、市民、国外游客均有涉及。(作者是浙江日报社体育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