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报刊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
郭全中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业取得巨大成就。广告业收入总额由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73亿元,增加100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在40%以上,远远高出同期GDP增长水平。
伴随我国传媒业快速发展的是中心城市传媒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出现上海、北京、广州等超过百亿元的广告市场,很多省会城市的传媒业市场也发展迅速,和这些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相比,其它城市的传媒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次中心和地市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市级城市的传媒业市场正处于或即将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竞争压力
传媒业市场规模主要受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口数量六个主要因素影响。随着我国次中心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影响传媒业市场规模的六个因素也在快速发展,其传媒业市场将处于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我国地市级传媒业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以省市划分,根据当地广告市场总额占GDP的比例,我国传媒业可分如下五个层次。
第一,较成熟区域,主要是北京和上海。
其次,相对成熟区域,如天津市、广东省等,这些区域的传媒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第三,中等发达区域,如重庆市、江苏省、浙江省等,这些区域的传媒业处于一般发展时期。
第四,中等偏下区域,如福建、山东和四川等省,这些区域传媒业处于发育期。
第五,不发达区域,如内蒙古和贵州省等,这些区域传媒业处于尚未发育时期。
地市级报刊还面临来自外来市场强势媒体和当地市场其它媒体多重激烈竞争。竞争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1.
本地区的其它类型媒体,主要是指广电、户外媒体等;2.
省会城市强势媒体逐步渗透到地市级城市;3.
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户外媒体等新兴媒体对报纸的威胁越来越大。
规模小、实力弱、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全国地市报大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国地市报不到100家,之后10年,新办了近百家地市报,复刊的也有近百家,90年代又创刊30多家,据2005年底统计,全国有地市党报330多家,不少报社还办有子报。但是地市级报刊整体说来,规模仍然很小,实力仍然很弱。
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不少地市级报刊都或多或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缺乏自我创新和改革意识。我国地市级报刊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更是奢谈。
规模小、实力弱
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市党报的经济实力较强外,全国地市党报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如前所述,年广告收入超过亿元的不多,和中心城市报刊相比有很大差距。
报刊质量不高,可读性弱
整体来看,地市级报刊的办报质量相对不高。无论从定位、编辑方针、版面设计到信息容量都相对欠缺。
人才相对不足
地市级报刊不仅缺乏高层次的发行人,也缺乏高层次的采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采编轻经营管理”的问题,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导致发展往往误入歧途:一是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的相关部门;二是普遍缺乏对传媒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把握,导致出现战略性失误;三是战略规划的前期工作不足,导致战略难以科学合理;四是很多单位的战略只是一个口号,没有分解和细化,难以落地;五是很多传媒单位的战略尚未落地;六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