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难报道
看手机报传播特性
闵晓青 谢 良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全国手机报在第一时间向手机用户发布了这一重大灾难事件。多家手机媒体自12日开始24小时不间断的发布最新关于地震的新闻,同时WAP首页也都换成了黑白色,以此寄托对死难同胞的哀思。15日,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共同免费推出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手机特刊。新华社与中国联通也联手免费推出抗震救灾手机报(四川版)。同日,由江西手机报联合广西、宁夏、重庆等全国12家省市手机报,共同开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栏。手机报在这次灾害事件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机报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传播特性
目前手机报主要分为彩信版和短信版两个版本。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传播中,抗震救灾手机报及特刊以短信、图片等形式向用户及时传递抗震救灾信息。以新华社和中国移动通讯联合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为例,抗震救灾快讯主要以短信的形式传播,提供地震灾情、救援情况、政府公告及其他抗灾资讯;抗震救灾手机报、奥运图片报抗震救灾特刊每天以图文并茂的彩信形式,报道党和国家抗震救灾的重大部署、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以及灾区群众生活、防震防疫和自救常识等实用信息。
与手机报日常传播内容和受众需求不同,由于灾难事件的特性使抗震救灾手机报有着其独有的特性。
1.
具有专业类报刊的某些属性。
这个属性表现在受众需求的专业化和报道领域的专业化。由于地震的特殊性,以及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强烈震动,这需要有更加独特、专业的眼光来做好传播。因此,有关抗震防震知识、心理干预、事件特点进程报道等内容成为抗震救灾手机报的必备内容。从抗震救灾手机报的栏目设置如“抗震救灾服务”“抗震救灾爱心”“抗震救灾感动”栏目和报道内容就可以清楚看出来。如,遇难人数、对宝成铁路的修复、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等进程报道,无论从事件的特殊性还是从报道的专业性方面都显示出传播的不同点和受众需求的专业化。
2.
传播对象分众性嬗变。
手机是私人通讯工具,其分众性特征明显。但灾难事件传播因其受关注程度高于一般事件性新闻,其受众面变得无限夸大,信息需求内容无限接近。汶川地震举国震惊,全国受众的目光集聚四川及周边省份地震灾害。不论年龄、学历、职业、地域、民族,受众期待和关注高度一致,几乎无须进行细分传播。在推崇新闻传播越来越小众化、分众化传播策略的媒体市场条件下,灾难报道中的手机信息传播的分众性特征并不明显。
3.
栏目设置增强传播的沟通性。
交互性是手机与生俱来的特质。
汶川地震发生后,情感在亿万中国人心中形成守望相助的爱心洪流,全国许多手机报就灾难报道的特性开设栏目,以情感为主线,吸收原创内容,增强了大众之间、大众与媒体与受灾群众之间的沟通。
中国移动与新华社联手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纸,在每期后都有一个手机用户的互动环节,据初步统计,不到1个月,新华手机报互动平台收到300多万条的用户短信留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抗震救灾最新公益报道《关注》,设置“兵进汶川”“新闻速递”“情系灾区”等多个栏目,牵动1300万手机用户,在“手机留言”栏目中,无数身在上海的四川人通过手机报这个平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各界援助的感激之情。
4.
强化人性美。
灾难场面让人目不忍睹,对人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和伤害。在抗震救灾手机报道中,力争弘扬抗震救灾的精神、灾难中人性美、坚韧的力量美。在阅读手机报时,人们时不时被感动着,如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握铅笔的死难学生;消息:舍子救学生的女教师;图片:天安门广场默哀仪式后群众高呼的“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