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报道领域 重视民生视角
—当前社会保障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 韩希江 武宗义
当前社会保障报道的若干问题
成就式、应景式报道过多。
集中表现为重大节庆日前后,一些媒体为配合宣传,营造气氛,总要推出一批总结式、成就式报道,报道所依据的数据、资料大多来自劳动保障或民政部门,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的东西多,归纳式、集纳式的材料多。讲成绩的多、谈问题的少,读者读起来也觉得并不可信,很难取得预期宣传效果。
一味揭露问题,不做深入分析。
社会保障报道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问题及对策等各个方面,是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一些媒体为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发现一个问题或某种现象,满足于捅问题、揭盖子,对一些现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做深入分析,报道后给政府工作带来被动,增加群众怨气,影响社会和谐。
政策解读多从文本出发,缺乏鲜活的事实材料和背景分析。
为了把社会保障的大政方针传播到千家万户,报纸纷纷加大政策文件的报道、传播力度。但此类报道由于受时间紧、报纸版面少等因素制约,解读时准确性、完整性方面有可能打折扣。另外,由于缺乏实际的鲜活事实材料,解读也只能停留在从文本到文本。
关注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
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保障的关注点局限在城镇、单位,对广大农村地区、困难群体等的呼声和需求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报道较少。时至今日,政府部门已经有明文规定,且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有些地方落实情况仍不理想,原因何在?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执法检查和查处?社会保障缺失对民众造成了怎样的物质和心理伤害?由此引发了哪些社会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还需要媒体给予足够关注。
从民生角度改进社会保障报道
着力整合社会保障报道资源,开拓新的报道领域。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从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军人优抚安置制度、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保障制度以及工资工时制度、城镇住房制度等也属于这一范畴。各地也立足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社会保障所涉及的领域和群体不断扩大,媒体也应不断扩大报道面,及时向广大读者传递政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