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提高舆论引导力的三个着力点
□
裘 新
2007年是新闻宣传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责任重大的一年。两会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报道、建军80周年报道、尤其是重中之重的党的十七大报道等。要出色完成这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战役,关键是紧密结合实际。具体讲是三句话:以深度提升引导力,以品牌巩固引导力,以制度保障引导力。
围绕一个主要任务: 以深度提升引导力
胡锦涛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提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的高度,提到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考验”的高度,使之成为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
《解放日报》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率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自觉地用“引导力”标准推动并检验各项工作,在体现舆论引导能力的六个方面—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当好排头兵、领头羊。
一、“以深度提升引导力”是党报的必然选择。
在舆论学中,引导力可以提炼为三个要素:公众、议题、共同意见。围绕这三个要素,有三个途径可以提升舆论引导力。其一,争取更多数量的受众(即发行量);其二,主导议题的设置(即所谓话语权);其三,影响共同意见。
前两种引导力竞争,党报都有先天局限:党报当然要确保一定规模发行量,但不是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而且事实上也难和市场化都市类媒体比拼发行量;党报当然要主导主流舆论的议题设置,但顾忌多、限制广,在这方面总体较弱,尤其和网络媒体相比空间有限。
第三种途径(影响共同意见)的竞争,则又可分为两种形式,或诉诸感性,或诉诸理性。党报当然要追求入情入理,但不能煽情、滥情;提供正确而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党报责无旁贷。由此可见,体现权威、责任和公信力的“深度”,正是党报舆论引导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党报在引导力竞争上的主战场。
深度首先是一种报道样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纸质媒体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主战武器。
而随着深度报道的深入开展,深度更加是一种态度,它衡量的是我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度。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