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百姓选套好房子
□
章 勤
做房产专刊,从2001年开始关注楼市,看得多,想的也就多了。
老百姓买一套房子,大多要花尽毕生积蓄;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面对市场中纷纷扰扰的房源促销迷雾,他们往往处在弱势地位。帮老百姓选一套好房,很多时候比为他们维权更重要。媒体在维护百姓利益上应该如何作为?答案是公信力。
买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购房者一面对楼市“黑嘴”的歪理和很多媒体只要做广告就给什么奖的做法厌烦不已;一面又急需得到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指点。到底购房中有哪些陷阱?怎么样的房子最有升值潜力?我们试图帮助购房者寻找答案。
还老百姓一个真实的楼市
一些开发商为了制造虚假繁荣,会不惜一切手段,造成房子俏销的假相,而吃亏的往往是不明真相的购房者。如何还老百姓一个真实的楼市?自2001年从事和负责房产新闻以来,我一直注意这方面的报道。
最近一年,杭州楼市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许多开盘的楼盘都很平静。但“耀江·文鼎苑”第三批房源开卖,三天前就有人开始连夜排队,目的是等开盘时能够拿到一个好的房号。这就奇怪了,难道现在还有人这样头脑发热吗?我们当即派记者去采访。
彻夜排队拿号的人都说自己是民工,有人出钱雇他们排队,并且,他们领到房号后还可以卖。
排队的都不是买房的,此种现象令人纳闷。
经调查发现,雇民工排队买房的正是该楼盘的开发商。开发商之所以花钱雇民工排队买房,是为了造成房子俏销的假相,“引诱”更多的人“下单”。这组报道警示消费者:买房得擦亮眼睛。
《开发商为什么要为“阁楼”做产权证?》则揭露了开发商“暗算”业主的不良行为;《浪琴翠园一房两嫁二十业主无家可归》报道了“浪琴翠园”业主买来十二楼的房子竟是十一楼的跃层……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报道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了防止广告客户影响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在广告与新闻之间打造坚固的隔音壁。在媒体许多“一楼一报”的“新闻”中,很多观点出于一些与开发商有特别关系的各种身份人之口,态度倾向非常明显,其中相当多的报道会误导消费者。这种“一楼一报”在《今日早报》的房产专刊中看不见。
为了使资讯流通顺畅,为房地产类新闻的真实可信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今日早报》开设了“楼市日评”栏目,把杭州透明售房网上每天原始的成交量、预定量通过表格刊登出来,购房者可以轻易将整个楼市行情与楼盘真实汇总,一些房产商的瞒天之术无处遁形。
过去指点未来
知道购房有哪些陷阱还不够,购房者还要知道究竟买哪些房子最“值得”。
以前,也有不少媒体举办过很多的评选活动:“最有潜力”、“最佳性价比”、“最值得期待”等等。但仔细研究这些活动的流程,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活动往往与广告结合在一起,最终的评选标准其实是非常模糊的,也因此,其公信力和指导价值都没有达到最佳。
如何能真正地帮助老百姓选一套好房?做出省级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让人信服的评判标准。我循着这一思路,想到了用过去指点未来的招数。对一些已交付的楼盘进行价值比较,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给购房者提供参考。
为了让过去10年中的价值楼盘更具公信力,《今日早报》特意制订了一份《置业顾问团最具升值潜力楼盘调查问卷》,罗列了从1996年以来杭州楼市较有代表性的50个楼盘,请21位早报置业顾问投票评选20个最具升值潜力的楼盘。而由这20个楼盘,置业顾问推演出了过去10年中最具升值潜力楼盘的评判标准。
城西的桂花城是惟一一个以全票通过“当选”“过去10年最具升值潜力”的楼盘。报道见报后,家住桂花城的柳女士十分高兴,她告诉早报记者:以前她跟一些朋友说自己小区怎么怎么好,朋友还不服气,桂花城以全票通过当选后,朋友都羡慕死了。而正打算以小换大的黄先生在仔细分析了早报置业顾问团评选出的最具升值潜力20强楼盘后,也终于决定把新家安在滨江。
直到今天,那次活动中总结出的,如“买房先得选区域”、“品牌开发商更让人信服”、“楼盘规模非常重要”、“
生活配套完善和稀缺资源也是加分因素”等等标准,依然被不少购房者奉为买房的“金科玉律”。
媒体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它不应该更多地关注一时的得失,而应该着重于未来。这个公益活动,尽管得罪了不少开发商,也让报社流失了一些广告,但在维护百姓利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方面,《今日早报》做了一家省级媒体应该做的事,因而更受到读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章勤,女,39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房产工作室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先后在《浙江工人报》和《今日早报》担任记者、编辑、副主任和主任。多篇作品获全国和浙江省好新闻奖。)